QQ阅读 > 虐心耽美 > 锦绣三国 > 第五十四章 高顺其人

这也就是说,吕布的部下成分复杂,相互之间不协调不统属,现在兵变也不知道谁领头,谁同谋。

关键时刻,吕布朝着一座军营去了。

因为吕布自己心里清楚,哪怕张辽叛变了,陈宫叛变了。但是,有一个人,吕布却是坚信他绝对不会叛变的。

哪怕自己给这个人的官职甚至不上一般的将领,让他统领的兵马也是最少的,吕布仍是坚信不疑这个人对他保持绝对的忠诚。

这个人就是陷阵营统领——高顺。

老实说,高顺之能,不在张辽之下。可能在个人武技方面稍逊张辽一筹,但其统兵、练兵之能,绝对高出张辽许多。

高顺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毅。接吕布入营之后,高顺便冷静询问吕布叛乱的士兵喊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吕布努力回想之后,便断定叛军士兵多喊的是河内方言。

这并不是因为吕布走南闯北识辨的方言众多,而是因为他吕布本来就是并州人,对并州本地的方言还是熟悉的。只是因为太过熟悉家乡话,倒是没有立即反应过来就是自己的老乡——河内籍将士在进行叛变。

事情到了这儿已经很清楚了。在河内籍士兵中有影响的只有两员大将,一个是郝萌,另一个是高顺。

高顺当机立断,立刻统领自己的部队去平叛。

其实高顺手下只有七八百人,号称千人营。而郝萌统领了其他所有河内籍将士,部众至少数千!

但是高顺由自己的打算。一方面不清楚八健将其他大将对于郝萌叛乱的态度,贸然联系反而有可能暴露吕布所在。另一方面趁着郝萌拿下下邳城池,自以为得逞的松懈时机反杀他个措手不及。

高顺的果敢勇毅在这里体现无遗。

再说一说这八健将排名还靠前的郝萌郝将军,原本是张杨部下,只是见张杨太过窝囊,便想跟着天下无双的吕布干出一番事业。哪知道吕布只想着为自己打算,从不想改善自己部下的生存状况。

郝萌一见吕布这货只顾着自己享受温柔乡,却让我们这群河内人倍受思乡煎熬之苦,这说不过去吧。好歹他能走到这一步,我们河内兵可是出过大力的。

于是郝萌抓住吕布外紧内松的特点,果断反了。

但是郝萌的想法只代表一部分河内籍兵士的心声。另一部分河内籍将士还是觉得在吕布手下比在窝囊的张杨或者不恤士卒的袁术手下好。郝萌麾下大将曹性,便是这部分士卒的代表人物。

等看到高顺统领本部不到一千士卒来平叛,自负已经控制了下邳城池的郝萌当即决定出城迎战,以数倍兵力直接碾压保吕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同样看到是高顺统军来平乱的曹性毅然反水了!

偏爱施放暗箭,打仗不计手段的曹性曹将军背后出刀,劈向郝萌。

前面已经说过了,郝萌是吕布八健将排名靠前的,武技不低。不然他也没资格独自统领一部数千士卒。

武技反应极高的郝萌倒是夺过了曹性的夺命大刀,不过他的武技比曹性高不了多少,还是被曹性斩断一只臂膀。但是身为八健将上将的郝萌还是单手举枪刺伤了曹性。

高顺统领麾下七百人杀入郝萌数千兵马中,乱战中愤怒的吕布一戟挑死了负伤的郝萌,河内兵没怎么打便投降了。

河内兵愿意迅速投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郝萌身死,反吕派失去了领袖。另一方面平乱的主将是并州籍的高顺,七百高顺的部卒也大都是河内兵出身。这便意味着吕布不会对河内兵采取惩罚措施。

整件事情完全展现了高顺的忠毅果敢、严密周谨的优良品质,以及他在军中的信誉威望。其他八健将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兵变以及后续问题便被高顺一人完全处理掉。

但是高顺真正出彩的地方并不在这一块,而在他以德报怨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上。

平定兵变之后,谁都以为大功臣高顺从此会成为吕布倚重的一号大将。但是吕布的处理方式,却令人大跌眼镜。

猜想中的河内兵的重新归属问题,不仅出身并州的高顺没有拿到这数千人的兵权,反倒是交给了曹性统领。

这倒罢了,谁让人家曹性阵前反戈一击,还斩断郝萌一条肩膀呢?但是吕布接下来的调配却是令众人更是摸不着头脑。

高顺赖以成名的七百“陷阵营”,被吕布剥夺了指挥权,交由和吕布有外内之亲的魏续掌控。

高顺自此成为一个闲人,不统领一兵一卒的大闲人。

也许,从曹性口中得知自己最敬重依赖的谋士陈宫,居然与这场叛乱有牵连!吕布对亲人以外的人都产生了不安的戒心吧。

或许还是因为另一个原因让吕布疏远高顺吧。

早在兵变之前,高顺便曾劝过吕布:“凡破家亡国的人,不是因为没有忠臣和明智的部下,而是因为他们不被重用啊。将军做事情,不肯慎重考虑,时常出现失误,说话做事总是有差错。失误的事情难道可以一再发生吗?”

这些话出自史料考记。暂且不论高顺的原话到底是不是上述这些,总之可以确定的是,高顺劝阻过吕布注意用人问题,以及个人问题。

但是明显吕布没有听进去。

高顺作为一个武将真正的过人之处,或许在这儿。他的智谋,在吕布麾下其实只在陈宫之下。作为跟随吕布最早的元老级别人物,高顺对吕布的指导作用是极大的。

十余年之前出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 高顺其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