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阅读 > 虐心耽美 > 隋唐我来了 > 附:论老庄生活理想和态度的差异

·附·论老庄生活理想和态度的差异

【引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与儒墨法的孔孟、韩非、墨翟等人一样,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中思考着“这世界有救吗”、“哪个社会好”、“活着为什么”[见厦门大学易中天先生《中华史·百家争鸣》(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年9月),第2页,第31页,第95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与儒墨法三家不同的是,道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们将自己的哲学转化为种种抽象的和形而上的概念,大到宇宙自然,小到个人心理。这股思想潮流不像孔孟韩非那样热烈,无疑给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泉,冷热交替,于是社会上迅速了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学派争奇斗艷,后继者承而辅之。然而道家哲学并没有像其他学派内部那么“团结”,老子和庄子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但两人在诸多领域的见解和观点虽称不上大相径庭,但也是各执一词。笔者认为,老庄之间的诸多差异,主要归结于两人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态度。

【关键词】老子庄子生活理想态度差异

【正文】

(一)无知、无为与顺从

庄子生活在“无耻者富,多信者显”[见《庄子·盗跖》,用【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1002页。]的战国时代。唐代成玄英在此作疏时讲道:“多信,犹多言也。夫识廉知让则贫,无耻贪贱则富;谦柔静退则沈,多言夸伐则显。故观名计利,而莫先于多言,多言则是名利之本也。”[见《庄子·盗跖》,用【晋】郭象、【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522页。]战国时代不像春秋那么温馨,在这个时代里,生产力、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生产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带来的是,财富、享受、**在不断积累和增加[见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179页。]——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土地、权势、军队而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在他们眼中,财富与权势所到之处无坚不摧。

在庄子看来,战国时期的人们,正在逐渐沦为物质和财富的奴隶。他和老子一样,最反对这种心态,也最不希望看到这一幕。老子最先提出来了一个解决办法,叫做“无为”。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见《老子·第三十七章》,用【魏】王弼《王弼集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91页,第92页。]在“道”的基础上,老子要求做到“无名”、“无欲”。所谓“无名”,是指不要竞争;所谓“无欲”,是指不要贪婪。如果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天下将自定”,自然天下太平。庄子并没有反对老子“无为”的办法,而且加以继承。但是两人在对知识的态度和对统治者的要求两个方面产生了分歧。

老子认为的“无为”具体来讲是怎样的要求?须从其理论基础着手。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什么叫做“道”?老子认为是本原,是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见《老子·第四十二章》,用【魏】王弼《王弼集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117页。]没有道,就没有万物,相应的就不会有“无为”,“无为”之为的存在需要遵循道的规律。冯友兰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就宇宙之发生言,则道为无名,万物为有名。就社会之进化言,则社会原始为无名……”[见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增订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33页。]从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中,我们发现老子要求“无为”,追求“道”,实际上就是要求百姓回到原始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个要求是否等同于反对知识、反对社会发展?笔者认为不是。老子没有反对知识,更没有反对发展。在《道德经》中,虽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反对智慧和知识的言论,比如“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见《老子·第十八章》,用【魏】王弼《王弼集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43页。],笔者认为这些言论其实针对的对象并不是所有人,而是普通百姓。老子看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原因,正是因为**和追求太多。万物中,只有人可能产生特定的“欲”[见台湾大学傅佩荣先生《解读老子》(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9月),第114页。],所以他会要求百姓无欲无知。但是对于统治者,老子只要求他们带领百姓无欲无求,但是不要无知,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道德经·第三章》,用【魏】王弼《王弼集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8页。],从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同注10.]用现在的话讲,叫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实际上,与诸子百家中最为刚猛严肃的法家一样,老子也是一名政治家,他没有反对国家形态。相反,他希望看到的是“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西方文明在起源时就保持着这


状态提示:附:论老庄生活理想和态度的差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